TED TALK-20歲的人生不能等到30歲才開始Why 30 is not the new 20
20歲的人生不能在30歲重來。
因此,把握你的成長期,累積一些身份資本,
利用你的弱連結,選擇你的家庭,
別受限於你不知道或不曾做過的事情。
此時你正是決定你的人生。
(影片來源:YOUTUBE)
摘要筆記
TED TALK中演講者分享2則有關於她的心理個案,從中領悟出給予20歲的3項無論男女都要聽的忠告:
- 忘記身分危機,累積一些身份資本,多做增加自我價值的事情,進而達成理想中的自己。
- 人們的舒適圈通常侷限於相識者,但新的人事物大多幾乎都在圈外,來自所謂的弱連結。
- 經營婚姻的最佳時機正式結婚前,用心看待愛情如同工作,組建家庭是有意識的選擇,尋覓適合共度一輩子的伴侶 ,而非只為達成目標或恰好選擇你的人 。
【20世代】對全世界的人們來說,都是最單純也最具有可塑性的階段,無論是工作、愛情或幸福。
講者Meg Jay 心理治療師,影片中分別分享ALEX與EMMA的諮詢過程,從中看到20-29歲年輕人的縮影....
一、26歲的ALEX 感慨:「 30歲不過就是再過一次20歲嘛。」
二、25歲的EMMA感慨
:「
你無法選擇家庭,但可以選擇朋友。」
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,工作、結婚、孩子是之後的事情,總以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、盡情享樂。
女性生育高峰期約28-35歲,所以大多數人們在30歲以前所交往、同居、約會的對象就是你未來的伴侶。
根據調查結果顯示,人生中 80% 最具決定性的時刻通常發生在35歲以前 。這意味著,10個塑造人生的重大決定、經驗及領悟時刻,就有高達8起會在30多歲前就發生。
科學證實大腦在20多歲會迎來第二次即最後一次的高峰,而轉型為成人期,這意味著無論你決定如何改變自己,此時都是最佳時機,性格在20多歲的變化勝於其他人生階段。
講者發現,所謂的「頓悟」(Aha! moment) 是:「30並非另一個20的開始」30 is not the new 20!
欲達成偉大成就,需要一個計畫和不甚充裕的時間。─ 倫納德‧伯恩斯坦(著名指揮家)
「每個人都說只要在30歲之前展開世界就沒問題。」
「我知道現在的男友不適合我,只是打發時間。」
30歲前的你可能覺得是對的,因為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這樣的。
但到30歲的你會意識到「自己的一事無成,開始後悔沒有即早開始或主動出擊,白白錯失機會」。
又或是以為「20歲的人生如同大風吹,大家到處遊蕩、樂在其中,但30歲左右音樂驟然停止,大家開始就坐,自己不想是唯一站著的特例,因而找一位剛好想結婚的對象相處,只因為是恰好選擇你的人」。
當所有事情(展開事業、找尋伴侶、組建家庭、生小孩、)都延遲到30歲才做,大多都無法兼顧,反而增加壓力的產生。
中年後的危機不在於購買什麼款式的跑車彰顯身份,而在於意識到無法擁有期望的事業,無法生出想要的孩子或是多生幾個孩子,擔憂人生庸庸碌碌。
別放任自己相信所謂的「 還有10年時間可以好好決定人生的道路」,這只會使你面對任何事物都想逃避,同時削弱你追逐夢想的渴望。
-20歲的人生不能在30歲重來-
接近30歲的Aha! moment (僅個人醒悟分享)
在打下這篇文字的同時我已看過3次(影片1次、文字稿2次)。
會吸引我點進去影片就是標題: 20歲的人生不能等到30歲才開始,想到我逐漸接近30歲的人生經歷,我就忍不住點擊進來了。
講者Meg Jay 所提出<<3項掌握人生中決定性十年>>的忠告,促使我思考以下可立即執行的計畫:
- 第一要項:避免身份焦慮,累積你的身份資本,增加自我價值。
- 1. 在主業上多運用現有公司可提供資源累積職務經驗及資本,維持副業開銷及創作
- 2. 有意識的發現主業不足之處或是職務可發展性,向外自主學習,副業以產出作品為主
- 3. 有餘力的情況下學習銷售,短期以副業收入達到50%主業薪水為標準制訂目標
- 第二項:踏出舒適圈,弱連結是加入新群體的機會。
- 1. 每年設定1-3個主題(學習、文創、品牌、樂器、醫療、靈性....)
- 2. 找到各種與主題相關的資源,盡可能參與講座、議題、課程
- 3. 透過新群體穩定增加陌生新朋友,盡可能多維持互動友好
- 第三項:20 世代正是重新選擇家庭的最好機會。
- 1. 預計32歲結婚,需要保留至少1-2年的時間經營婚姻關係,列舉出自己各方面的三觀
- 2. 保持身心靈的健康,自然吸引適合的伴侶來到身邊,共同成長
- 3. 約30歲找到人生伴侶,磨合婚姻生活